清晨五点的太湖县配资线上站,雾气还未散尽。晋熙镇高界路87号的作坊里,已飘出缕缕麦芽糖的甜香。汪正平站在氤氲的热气中,双臂发力,将琥珀色的饴糖反复拉伸、缠绕——金黄糖浆在晨光中翻飞,渐渐凝成玉带般的莹白。这是延续百年的“拉白”绝技,也是他半生守护的起点。 军旅淬炼,舌尖上的“战场转移” 1992年冬,退伍返乡的汪正平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。安置通知尚未下达,他却一头扎进食品厂,跟着老师傅揉面熬糖。“部队教会我令行禁止,而做糕点是另一场硬仗——火候差一秒,芝麻糊一分,都是败仗。”他摩挲着虎口处的老茧,那里有揉搓千团面胚的印记,也有握枪留下的薄茧。 这份刻进骨子的严谨,让他在改制大潮中逆流而上。1997年,他创办荣胜食品厂;十年后,“汪协泰”的金字招牌在县城立起。当机械生产线席卷食品业,他固执地守着木制盆皿、篾筛和灶台:“老祖宗的手艺,温度在掌心。” 展开剩余68%四代传承,一粒芝麻里的乾坤 翻开泛黄的族谱,汪氏制糕史可溯至道光年间。第一代汪育文挑着担子走出徽州婺源;第三代汪自权在1947年正式定名“汪协泰”,取意“百味协调,万民安泰”;父亲汪义胜完善了全流程技艺。 而汪正平在传承中烙下自己的印记——他首创“夹芝麻芯”工艺,让方片糕蜕变成温润如玉的“玉带糕”。更独创“看闻听捏品”五字诀:观发酵气孔,嗅油烟温度,听麻粒爆响,捻酥脆硬度,品最终风味。徒弟阳建文至今记得学炒芝麻的“魔鬼训练”:“师傅要求捻开芝麻必须成灰粉,我炒糊三十锅才达标。” 甜蜜事业,烟火里的家国情怀 走进公司展厅,满墙荣誉见证着坚守的价值:“安徽老字号”“省级非遗”“诚信企业”……但最让汪正平珍视的,是敬老院老人攥着他手的温度。 每逢节庆,他总带着新做的麻球、玉带糕走进乡镇敬老院。2022年重阳节,寺前镇罗溪村的陈奶奶尝着芝麻糖直抹泪:“还是老味道。”十余年间,他的足迹遍布徐桥、晋熙等乡镇,爱心助学、扶农助销的名单越写越长。 “食品有保质期,但人情味历久弥新。”这位老兵把军功章般的执着揉进面团:当流水线麻饼充斥市场,他仍亲手将丹桂揉入馅料;当机械臂高效分装时,他坚持用篾簸箕颠出芝麻的均匀光泽。 暮色渐沉,作坊灯火通明。汪正平将刚出锅的麻球轻放入篾筛,饱满的芝麻裹着糖浆,在灯光下流转出琥珀色的光。他专注的眼神,仿佛在检阅一场无声的仪式。炉膛里跳跃的灶火,映亮了他坚毅的侧脸,也映照着墙上那幅承载着五代人心血的“汪协泰”牌匾。 指尖的温度,是机器无法复制的密码;芝麻爆响的韵律,是他心中最精准的时钟。从军营到作坊,从钢枪到糖铲,变换的是战场,不变的是那份融入骨血的严谨与执着。他把对传统的敬畏、对品质的苛求、对乡亲的深情配资线上站,都揉进了每一块糕饼、每一颗麻球里。这份历经百年淬炼的“甜蜜事业”,在他手中,不仅是对家族技艺的守护,更是对一方水土、一份乡愁的深情告白。汪协泰的烟火气,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坚守中,伴着芝麻的醇香,飘向更远的时光。(傅馨 叶松) 发布于:安徽省 |